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且看美國政府如何解決銀行不良資產


假如近半數的美國銀行資產都成了不良資產﹐情況會怎樣﹖

由於奧巴馬政府準備推出一項幫助金融體系擺脫困境的計劃﹐毫無疑問﹐它將努力弄清不良資產的潛在規模。

現在已不再只是次級抵押貸款和信貸膨脹時期發行的奇異證券才被視為不良資產。其他很多類資產──從某些優質抵押貸款到商業房地產﹐再到普通的傳統信用卡貸款──都在經濟惡化之際出現了違約率大幅攀升的現象。

不錯﹐據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估計﹐如果把不良資產定義為損失率可能接近或超過10%的資產﹐那麼其規模可能會超過5萬億美元。聯繫一下當前背景﹐5萬億美元將略高於美國商業銀行資產總規模(12.3萬億美元)的40%。

當然﹐實際損失將遠遠小於5萬億美元﹐銀行也不必出售所有的不良資產。大部分銀行的準備金仍足以負擔相當一部分損失。此外﹐美國政府已經在幫花旗(Citigroup)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分擔損失﹐這兩家公司的資產共計有3.8萬億美元。

即使如此﹐除非奧巴馬政府在救助計劃中承諾收購或擔保大量銀行業不良資產﹐否則它將無法實現以下兩個主要目標﹕
(1)提振投資者對金融體系的信心﹔
(2)鼓勵銀行更多放貸。

但政府也須注意不要承諾得過多﹐因為這可能會拖纍美元﹐推高國債利率﹐以及其他貸款利率。

正因為要在這些彼此矛盾的目標之間“走平衡木”﹐奧巴馬政府將要推出的金融業救助計劃或許才可能具有如下結構﹕為問題嚴重的不良資產創建一個政府所有的“壞銀行”﹐同時就問題較輕的更多資產達成損失分擔協議。

設立“壞銀行”使金融機構得以卸下真正的垃圾資產﹐如果此舉能夠不對銀行的資本基礎造成巨大衝擊﹐那將是一項很不錯的舉措。同時﹐分擔損失的做法把政府的潛在成本推了出去﹐不過假如想幫助重振投資者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信任﹐那麼這種做法必須是透明的。

損失分擔的方法還有其他潛在問題。它並沒有擺脫定價的難題﹐因為即便是擔保也需要對資產有個定價。如果政府對某些資產給出了較為現實的定價﹐有可能會低於銀行自己的定價﹐導致資產負債表進一步受損。相反﹐如果政府的定價過高﹐納稅人可能會抱怨這將給銀行家們帶來一筆橫財。

其中有些問題可以通過救助計劃的具體構建加以解決﹐讓政府持有被救助銀行的普通股﹐這樣在接受救助的銀行度過難關後﹐政府便能獲利。不過這可能導致政府實際上擁有很多銀行﹐而這是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想避免的。

花納稅人的錢從未看起來如此困難過。

搜尋此網誌

網誌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