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奧巴馬為何必須幫助中國﹖


在奧巴馬洋洋數千言的就職演說中﹐具體論述經濟振興之策的文字只有如下幾句﹕我们将修建路橋、电網、數據线路﹐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商业也是为了将我们紧密相连……我们将利用太阳、风以及大地所提供的能源来驱动汽车、开动工厂。我们将改造各级学校﹐让它们能適應新时代的要求。

可以看出﹐奧巴馬將振興美國經濟的頭炮押在了興建基礎設施和開發新能源上﹐而中國刺激國內經濟大體走的也是這條路。相比較而言﹐中國靠這種方式成功提振經濟的幾率要比美國大得多。

首先﹐中國首批用於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的資金達5,000多億美元﹐而奧巴馬經濟復蘇計劃的總支出雖然已近8,500億美元﹐但由於其中包含了大量減稅支出﹐真正能夠用於基礎設施和新能源建設的資金不會超過5,000億﹐鑒於中國經濟的規模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樣多的資金投入當然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要顯著得多。

其次﹐中國動手要比美國早。中國去年推出5,000億美元刺激計劃後便開始雷厲風行地加以執行﹐從剛剛公佈的12月份經濟數據看﹐拉動經濟的效果已初步顯現。而美國方面﹐雖然奧巴馬一再敦促國會加快批准其經濟復甦計劃﹐但何時獲批還說不準﹐實施後何時能夠見效更是未知數。

第三﹐中國實施經濟振興計劃的金融條件比美國好。政府投入資金的最大目的在於帶動民間資金跟進投入﹐而這又有賴於一個強大金融體系的輔佐支持。對已成驚弓之鳥的美國金融機構而言﹐現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生存下去﹐而不是放手經營。美國為救助金融業已經投入了3,000多億美元資金﹐但美國信貸市場的相當一部分仍處於凍結狀態﹐低評級企業債的發行基本停頓﹐企業惜貸心理依然嚴重。目前美歐各國正在為鼓勵銀行放貸積極努力﹐但能否奏效、何時奏效卻不得而知。

反觀中國﹐金融機構的健康狀況和資金充裕程度要比美歐同行好得多﹐對政府刺激經濟信號的反應也敏捷得多﹐中國12月份的人民幣貸款額大幅反彈至7,710億元就是明證。

可以預見﹐如果加大基礎設施和新能源建設果真能帶動經濟走出低迷﹐那麼這一招在中國見效的速度要比在美國快得多。而鑒於中國是世界上多種大宗商品的消費國﹐ 中國經濟顯著好轉會推動大宗商品價格重拾升勢﹐促使資源出口大國的經濟出現回升﹐而這又能相應提升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程度﹐加快歐美信貸市場的解凍速度。恐怕也只有到那時﹐美歐金融危機的解決才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眉目。

這樣看來﹐美國此輪經濟復甦的第一波推動力很可能來自中國。奧巴馬要想拯救美國經濟﹐就必須珍惜和借重這一寶貴動力﹐而不是為其設置阻力。在出口、投資和消費這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中﹐最難啟動的是消費﹐但中國最無力主導的是出口。

鑒於出口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如果中國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讓人民幣大幅升值﹐或者在出口形勢危急時不能讓人民幣有效貶值﹐那麼出口暴跌將對中國經濟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可以說﹐中國經濟的真正軟肋是出口﹐而最能有效擊中這一軟肋的是美國。

為了美國自身的經濟復甦﹐奧巴馬的明智做法是暫時不要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給中國政府擰螺絲﹐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希望﹐不要把美國經濟的救命恩人“凍死”在門外。

搜尋此網誌

網誌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