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中國經濟:要“發”不在“八”


中國經濟:要“發”不在“八”

不出意料,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今年經濟增長“保八”目標。

每年一度的兩會總要提出經濟增長目標。從2005年開始,8%就成為官方預定目標。但與往年中國經濟“一不小心”就遠遠突破既定目標不同,2009年能達到8%則可謂奇跡。

溫家寶自己心裡最清楚。2月1日,他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說,要實現保八的目標“很困難”。隨後,在訪問英國期間,溫家寶再次坦言“難度很大”。

2月27日,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率在接受BBC專訪時說:“所謂8%左右,就是有可能比8%多一點,也有可能比8%少一點。如果我們過了半年看看,這個預計目標太高或太低了,我們是可以調整的。”

以務實著稱的陳德銘的這一表態暗示中國高層心知肚明,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見底”之際,8%的目標幾乎不可能。

信心因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保八”目標要傳遞的是信心因素。溫家寶自己都說,金融危機後,他說得最多的是“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

平心而論,看不見摸不著的信心確實能帶來錢,影響最明顯的莫過於中國股市,以前談論的“消息股”如今變成“信心股”。而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房地產泡沫也是由於買方和賣方的盲目信心,正像上世紀末互聯網泡沫破滅一樣。

世界銀行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5%,為19年來的最低。瑞士銀行的預測中國GDP增速為7%,高盛投資銀行的預測為6%,均低於中國政府的目標。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王濤表示:“強調8%的目標是政府為了顯示營造好的增長氛圍,提振信心的決心。”

走出低谷

其實,能否達到8%的增長目標並不重要,正像當年定下8%的目標而一再“超標”一樣。關鍵問題是:中國如何走出金融危機低谷?前景如何?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指出,與其它西方國家不一樣,面對金融危機中國的法寶是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因此,能否調動國內消費市場,讓老百姓能從錢包裡往外掏錢,將決定中國能否走出金融危機。

讓百姓花錢可不是容易的事,這首先需要政府大把花錢。中國政府斥資8500億元進行的醫療改革,就是要解除百姓花錢的“後顧之憂”,雖然短期內難以減小,但起碼“意思到了”。

因此,短期內通過刺激內需帶動消費恐難見效,但中長期來看,中國的形勢則處於有利局面。

在西方銀行信貸幾乎陷於停滯狀態的情形下,中國的銀行則大把投放信貸。最新數據顯示,一月份,中國“天量”放貸1.62萬億元,創歷史紀錄,佔2008年全年新增貸款的1/3強。

因此,即便是百姓不花錢,中國政府也會要求銀行貸款促進消費,這是自由經濟的西方國家難以做到的。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4日發佈數據顯示,2月份中國製造業新的訂單數比上月上升5.4個百分點,據此,有人判斷中國經濟開始“回暖”。

路透社的報道說,儘管中國現在有2000萬農民工失業,東南沿海城市的很多工廠關門,但等到聖誕節期間,訂單仍會飛向中國。

促進中國和西方國際貿易的環球資源公司的調查說,雖然中國作為廉價勞動力的大工廠時代一去不復返,但還有47%的商家表示今年會繼續從中國購買商品。

從中國消費者來說,四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短期內或許難以湊效,但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新一代年輕消費群的壯大,長遠來看他們將成為刺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搜尋此網誌

網誌封存